对长安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第54号(民生保障类)建议的答复
对长安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第54号(民生保障类)建议的答复
李剑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群策群力培育温暖社区,整合联动共建“长安汇”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长安区养老服务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和区人大的重视支持下,在区人大代表的建议帮助下,我区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全面推进全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初步构建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其主要特征是:一是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增速。自2018年取消养老许可证以来,我区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在政策上的扶持力度,在审批程序、备案登记上尽力简化,近几年先后出台了《长安区养老配套设施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今年积极推进康养项目,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全区已登记备案的养老机构共25家,养老床位3127张,入住老年人1653人,其中自理老年人178人,占入住老年人11%,失能、半失能老年人1475人,占入住老年人89%,养老机构总量、规模逐年增长,有效缓解了养老床位不足的问题。二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服务项目进一步扩大。自2020年以来,按照省市工作要求和任务目标,创新建设模式,积极推动多元力量广泛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站点建设。目前,我区已建成12个街镇级综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街镇覆盖率达到75%;社区日间照料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和信息化管理;去年开始,对特困、低保人员中的高龄、失能、残疾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今年试点建设改造家庭养老床位500张,积极主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和运营,较好地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了生活照料、休闲娱乐、康复护理和老人助餐等服务,有效提升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养老服务质量管理进一步提升。积极开展养老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和养老机构“双控机制建设”和消防审验整改工作。截至目前全区26家机构经过消防审验,全都具有消防手续,养老机构消防安全进一步提升。扎实做好养老机构质量提升改造。积极开展健康促进示范区创建和养老服务质量专项整治行动,促进辖区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相结合,签订医养合作协议书,全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升。通过第三方评估,截至2021年底,全区25家养老院为星级养老机构,其中五星级养老院1家,四星级养老院1家,三星级养老院7家;26家养老院分别与医疗机构签订医养合作协议书,全区护理型床位达2026张,为老年人养老提供了良好的养老环境和医疗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获得金牌的2家,银牌的3家,铜牌的4家;加强运营管理,积极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助餐送餐、康复按摩、文化娱乐等服务,受到广大老年人的好评。四是养老服务补贴有序发放。积极开展困难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通过政府购买,为符合条件的特困人员、重度失能老人、社会孤老等六类老人有序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受到了广大老年人及家属的好评。依据省市文件,每年为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发放运营补贴,为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高龄补贴,大大增强了社会资本介入养老体系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了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存在问题
我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和效果,但在推进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一些养老政策落实难问题。如部分新建小区公建配套养老设施不按规划建设或不按期交付,导致新建社区没有养老配套场所,无法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为老服务;个别养老机构用水用电用气,不能按居民使用价格执行;省市规划的一些福利用地,从我们目前掌握的情况看,规划的大都是建设一栋楼作为养老院,不适合建设庭院式养老场所。二是老旧社区养老配套短缺及运营问题。由于我区老旧小区多,原来小区养老配套设施少或没有,要实现社区日间照料服务站200平方米面积达标,困难很大;建好后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站,要保证正常运营,资金方面需要各级政府更大的支持。三是社区各种资源没有进行有效整合,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社区服务机构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管理。一些机构管理运营水平不高,护理人员素质高低不同,导致服务质量不一。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市区工作部署和您的建议,认真谋划制定《长安区养老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聚焦养老服务“难点”、“痛点”、“堵点”,积极整合社区各种资源,共建“长安汇”,进一步推动我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一是加快养老机构设施建设。充分利用辖区规划福利地块、公建配套设施,加快养老设施建设,到2024年底新建一家200张以上床位的公建普惠型养老院,解决我区特困、失独等人员的兜底养老问题;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对企业厂房、学校、商业设施、医疗机构及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2022年改造建成一家集养老、护理、康复、医疗为一体的240张床位的综合性养老院和一家150张床位的养护机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逐步推进石钢、泰康、帝善缘等一批高端康养项目,不断增加供给,解决我区养老床位数量不足问题。加快养老机构护理床位建设,支持引导现有存量养老机构改造增加护理型床位,到2022年底,全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不少于总床位的60%。
二是加快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以“嵌入式、多功能、社区化、广覆盖”为导向,充分利用社区闲置资源和新建小区养老配套设施,进一步加快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服务站点建设,积极推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主动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专业化服务;推进现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服务站点提质增效,整合社区各种资源,联动共建“长安汇”。积极开展生活照料、助餐送餐、康复按摩、文化娱乐等养老服务,努力打造一站多点、功能多元的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形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到2022年底,新增500张家庭照护床位,16个街镇综合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实行全覆盖。
三是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首先,加强业务培训。进一步健全完善养老机构护理员继续教育长效机制和管理员培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促进养老服务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其次,建立养老服务标准体系,进一步细化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日间照料服务站点服务内容和服务规范,组织指导养老机构和社区日间照料服务站点开展标准化项目试点,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第三,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机制。按照深化“放管服”要求,建立以属地管理、行业牵头、专业监管为原则,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促进养老服务机构规范、健康、有序发展。第四,建立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依托省市养老综合服务平台,结合我区实际,试点建设2家示范性“智慧养老服务机构”、4个“智慧养老服务社区”,实现养老服务信息互联共享。
为保证上述工作有序推进,联动公建“长安汇”,我们将: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继续发挥全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作用,充分调动各相关部门积极性,为实现“长安汇”履职尽责;明确各街镇主体责任,成立街镇“长安汇”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由社区相关部门组成,定期研究“长安汇”建设及发展事宜。二是进一步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认真落实省市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要求,严格按照石家庄市民政局、财政局《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管理的通知》及河北省民政厅关于印发《社区日间照料服务站(点)建设运营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推行社区集约化管理模式,设立街镇“长安汇”运营管理中心,受街道委托负责辖区内各个“长安汇”的运行管理,协调推进服务,形成整体联动。三是搭建民主决策议事平台,成立“长安汇”理事会,由区域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群众性团队、社会组织等各方代表组成,负责“长安汇”重大事项的决策、服务质量的评议与监督等工作。四是建立社会化需求遴选机制,“长安汇”服务项目从居民和社区单位的需求中遴选产生,通过向社区居民、社区单位发放问卷调查或征询等方式,形成需求清单。根据需求清单,商榷服务机构,设计服务项目,向社区居民公开,为社区居民提供贴心的服务,让“长安汇”遍布长安区大街小巷。
总之,我区的养老服务工作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与广大群众、各位委员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继续努力,力争把工作做得更好,让我区广大老年人真正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2022年6月14日